庚寅年孤陋寡聞的外国人假裝對中華文化具有真知灼見的一段記載
《莊子》中有一段話:「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用來比喻孔子在中華文化里的地位再恰當不過了,可以說他就是那個鯤,他就是那個鵬。有時候我感覺中國傳統文化就等於孔子思想,孔子思想是全中國文明的脊背。孔子的智慧自古到今,在四面八方都被承認為全世界智慧的精華。藏傳佛教里孔子被承認為文殊菩薩的轉世,表示他的智慧達到超人的境界。孔子的《論語》非常深刻,它的意蘊是多層次的,它每個字裡面的涵義甚至能出乎大哲學家的意料。老子的「言者不知,智者不言」這句話是古代中國人對說話的看法,表示最有智慧的人經常不願意沒完沒了地嘮嘮叨叨。孔子如此,只用了一萬五千左右個字就能說出來關於各個方面的中華文化內涵。 《學而》篇的第一章即《論語》的第一句話是給我印象最深的,因為它主要內容是談學習 的價值,而學習是我和孔子的共同愛好。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個非常有名的 引語。連俄羅斯的小學生(至少我小學的時候)都會在課堂上聽到它:「學習而又抽時間復習是 真正的快樂」。說實話,接觸它的時候我沒覺得它有什麼意思。我從來不喜歡復習,而認為如果你一直光復習已經學過的內容,你從來不會有什麼大的進步,所以永遠不能獲得什麼成果。原因是很少的人能掌握它真正的意義,連中國古文學專家對這句話也有不同的理解。看專門談 《論語》的研究我才明白了這句話里有話,只要吃透它才能完全理解它。
其第一個字是「學」。孔子對學的重視並不是由無聊的好奇心而產生的。孔子不愧被稱為孔夫子——他一輩子當了老師,而且達到了很偉大的成果。所以「學」可以說是他一輩子的核 心,一輩子的精華。「學」這個字的意思是什麼呢?對其繁體字「學」《說文解字》解釋:「篆文斆省」。古代的時候「學」字有兩種:一個有反文旁「攵」,另一個沒有。反文旁的基本意義是打,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古代中國已經有兩種教學方法。懶惰的學生挨打才能學, 努力的學生不挨打也能學,這個是兩種「學」字的意思差異。「學」的最原始甲骨文其實更簡單,缺少下面的「子」,它是個表意字,兩個手拿著「爻」,《易經》的八卦代表變化的基本因素。所以「學」的涵義是:掌握萬事變化。古代中國人真了不起啊!後來下面加了個「子」字,來說明為了達到學習的目的人需要放棄他所以往的偏見,像小孩看世界似的充滿好奇心。「學」還有個我非常喜歡的異體字:「斈」,其涵義即:孩子掌握文化的過程。說了挺多的我們就可以瞭解為什麼學引起了孔子的巨大興趣。
第二個不容易理解的字是「習」,對它的意義連中國有名的儒學專家也有不同的看法。楊樹達把「習」翻譯成「溫故」,即再考慮已經學過的內容,復習。他的觀點是:溫故能知新。雖然我認同這個看法,但是可惜的是,我小時候只因為光知道這個觀點,所以不能欣賞孔子的智慧。楊伯峻的觀點完全不同:他把「習」翻譯成「實習」,而全句子為「學習,然後按照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追源溯始,「習」的繁體是「習」,說文解字解釋:「數飛也。從羽從白凡習之屬皆從習」。數飛是重復地飛,周而復始,努力地練習,而不是再考慮飛行理論。我認為說文解字的解釋更適合楊伯峻先生的看法,我本人想這樣理解更適合普通人的經驗。下功夫好好學習,天天努力,而學完之後在一定的時間內實習學過的內容真的能讓自己產生一種成就感。
咬文嚼字真有意思啊!最後仔細的看「說」字。楊伯峻說要把它當成「悅」。為什麼呢?原來只有一個字「兌」,是個象形文字,代表一個人說話。它基本意思為「說好話」,後來它分成兩個字,現代漢語裡面讀音意義都分清楚了。古代則可以替換。雖然我並不是大專家,可是我認為如果我再進一步考慮這個字的意義我也不會犯太大的錯誤。因 為「說」原來不僅是「高興,快樂」,而且是「說好話,讓別人高興」的意思,我們可以在孔子的這句話中找到另一層意思。如果一個人學得好,然後使用他學過的知識而得到了成果,他不僅自己會很高興,而且可以用自己的成果利益大家。因為孔子還說了一句「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他肯定也不會抗議我這種理解。
最可惜的是,好好學習,成就,利益大家是孔子的大理想,也是孔子一輩子做不到的理 想。孔子的悲劇是他很想親自使用他的理論改善社會,可是那時候沒人接受。可是幸福的是,由於中國人保留了孔子的遺傳,一直到現在我們可以學習他,也可以改善我們的社會。考慮《論語》中的九個字可以寫一千五百個字的文章。這個也能表示孔子的智慧實在是無限的。